慧聰塑料網訊:據業內分析,中國模具成本持續上升,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,市場占有率持續下滑。模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意識不足,重復生產中低端產品,在市場競爭中非常被動,而誠信危機也大大損傷中國模具業的健康有序發展。
誠信危機損傷中國模具業健康有序發展
在了解五金模具行業宏觀信息前,我們先來看看五金模具行業中緊固件等基礎零件近些年的發展現狀。
緊固件等基礎零部件產能過剩與原材料暴漲,將同時降臨在緊固件等基礎零部件行業頭上。大家所說的產能主要是指普通標準件(低于8.8級緊固件)要限制性發展?;仡櫨o固件等基礎零部件行業的歷程,可以發現一種規律性現象,就是每當市場出現旺銷,緊接著必然出現產品飽和,隨后就是宏觀調控與壓縮,接著又是一輪供不應求,廠家再次大上產能,于是產品再次出現飽和,如此周而復始,緊固件行業近20年來就是這么過來的。
不難看出,不同企業不同景況,產品對路的企業目前能力還顯不足,而產品不為接受的企業,產能的確表現為過剩。同一個企業內部,有產品供不應求,也有產品銷售不暢。因此,對緊固件等基礎零部件產能問題不能一概而論,籠統地說產能過剩還是不過剩都有失偏頗,優勝劣汰,推陳出新,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標志。
據《2016-2021年中國五金模具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》顯示,當前中國五金模具行業具有四個發展特點:模具成本持續上升,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,市場占有率持續下滑;歐美等國信用評級持續下調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繼續增大,各大模具企業都不敢貿然接下外貿長單,以免匯率波動帶來損失;誠信危機損傷中國模具業的健康有序發展;模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意識不足,重復生產中低端產品,在市場競爭中非常被動。
模具成本持續上升,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,市場占有率持續下滑。
模具材料成本包括鋼材、橡膠、五金原材料、物流成本等費用,近幾年隨著通貨膨脹的影響,大幅攀升。我國農村勞動力的供給格局正由“無限供給”向“有限剩余”轉變,16至64歲之間的勞動力增量在2004年到2011年間以每年13.6%的速度減少,并預計將在2015年停止增長,即人口紅利逐漸消失。因而自2010年以來,我國有30余個省份相繼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,一般模具工人月薪都在2500元以上,一些工廠甚至給到5000元以上。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使我國模具出口的價格優勢逐漸喪失,部分歐美客商已開始向印度、越南、孟加拉等較低成本的國家轉移訂單。
歐美等國信用評級持續下調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繼續增大,各大模具企業都不敢貿然接下外貿長單,以免匯率波動帶來損失。
對模具出口等外向型企業來說,實際有效匯率上升1%,出口/銷售額比率下降約0.3%~0.5%,因而單是匯率因素,全年五金、塑膠等原材料成本已平均上漲至少10%~20%。同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本幣兌美元也相應在持續升值,和人民幣相比,升值的幅度有高有低。這種雙重匯兌損失相比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,給出口型企業帶來的創傷更為嚴重。
誠信危機損傷中國模具業的健康有序發展。
在去年以來顯現的民營企業債務危機中,中國商人的信用似乎再次降至“冰點”。而作為中國商人的一分子,中國模具商自然不能獨善其身。去年以來,溫州、廣東、福州的部分模具商,因債務危機而“跑路”或自殺導致的企業關閉停產事件共達數百起,嚴重挫傷了模具企業的信用。內部資金流量不足導致債務危機,外部貿易方現金結算的要求,對中國模具企業形成“內憂外患”的局面,導致更加嚴重的資金壓力。企業主動被動違約情況增加,又再次加劇了信用下降,形成了惡性循環,嚴重干擾到我國模具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。
模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意識不足,重復生產中低端產品,在市場競爭中非常被動。
一方面,國內制模具企業業產品同質現象嚴重,產品缺乏差異化,基本是拿著別人的產品進行模仿、改版,從而導致生產的產品在樣式、用料、檔次、目標、市場方面基本雷同,而多數又集中于低檔模具的生產,從而造成低檔產品嚴重過剩,惡性競爭泛濫。
報告分析,現階段,中國五金模具業已進入發展的轉折期,雖說隨著工業的進一步發展,中國五金模具業必然有著進一步的發展,但是這個轉折點卻是關乎五金模具業最大規模的關鍵性因素。中國五金模具業的轉折點,在于企業能不能贏在高端,迎合市場需求,抓住機遇,實現五金模具業萬億規模。
五金模具業贏在高端,這也是適應當前模具市場的需求,同時也是解決價格戰的根本因素。現階段,中低端模具供大于求,然而五金模具企業卻一直固守本分,不追求創新,導致中低端模具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,而中高端市場形成中空,因此五金模具業應解決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,抵制惡性競爭機制,調整模具生產結構,借助互聯網的力量,贏在高端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傳統產業需要與時俱進,進行產業轉型謀求新發展,沒有落后的產業,只有落后的生產方式。五金模具企業應增強創新意識,培養組建專業研發團隊,大力發展高端產品的研發技術,早日實現高端產品國產化;優化產業結構,推動產業升級;發展產業集群,增強行業群體競爭優勢;穩固國內市場,積極開拓國外市場。
責任編輯:王寧12